詩生活X報導者

詩生活X報導者

活著是進行中的葬禮

認識的女孩在某個下午推門進來,與我打招呼後,隨手脫下外套,露出年輕雪白的頸項與腰身。然而,那種年輕載著憂鬱與無力,那種雪白,像是一杯沒有任何糖分的牛奶。我回想她起最初踏進書店的樣子,她真的愈來愈瘦了。及後,女孩輕輕道出事情——前陣子不知道發生什麼狀況,就把那些藥丸吞進肚子,便給家人送進醫院,醫師和護理師一如以往用專業技術,把又髒又破的胃,像洗衣服一樣地翻轉清洗,終於又好像把痛苦的靈魂再次洗乾淨了。聽到這種事情,我已經比以前更懂得控制面部表情與回應語氣,也已經學懂不急著批判,不急著氣憤,不急著傷心,更不急著在起死回生的人面前說陳腔濫調道理,因為我心裡明白,如果世界美好,沒有人甘願放棄生命。當然,看到女孩站在面前,我還是慶幸,她沒有死掉。 從讀詩,去尋找自己生命的答案 趁還活著的時候,就做自己喜歡和相信的事情吧。身為書店店長,我能夠做的事便只剩下最沉默的聆聽,以及告訴你:「去讀詩吧。在詩的國度裡,沒有人會批判你、歧視你、傷害你,但你仍然會流淚、會痛苦、會煩惱。然而,這都是美好的成長過程,因為只有懂得悲憫的人,才會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堅強和脆弱。」還記得那日女孩臨走前,問了我一個問題:「在一段關係裡,是不是付出愛比較多的人會比較痛苦?」我把我的答案告訴她,但那是我的答案,不是她的。就好像她帶走的幾本詩集,葉青的《雨水直接打進眼睛》、湖南蟲的《最靠近黑洞的星星》、何貞儀的《脫序演出》,我相信就算我們讀相同的詩集,可我們從詩句裡摸到愛與悲傷的形狀都不會一樣。說穿了,人生裡有許多事情,就像湖南蟲的這首〈沒有原因〉,有時候沒有原因跟沒有答案是一樣的,而我們要知道那原因那答案的話,就只有鍥而不捨地思考人生的意義。 因為語言不足以形容 所以只能說 沒有原因 因為傷在曼秀雷敦無法照料的地方 只好說沒有原因 不要問我為什麼喜歡你 隕石撞不撞地球 有原因嗎? 宇宙裡的外星人遲遲不回信 不按讚不留言...

不將就的人生充滿著詩意

最近詩生活經常播放李榮浩的歌,我猜,大部分寫詩的人,都是喜歡聽音樂的。那些彷彿喃喃自語的幽微曲調,都是透明且犀利的魚網,冷不防就會把詩人內心的敏感情緒捉住,你要掙脫魚網的方法,就是把情緒寫成詩,讓詩句變成一把勇敢的剪刀,幫你從網裡逃生。

生活無可避免是政治詩

香港「民間人權陣線」(民陣)於6月9日發起「反送中大遊行」,要求特區政府撤回《逃犯條例》修訂草案。遊行自當日下午2時半在銅鑼灣維園草坪出發,及後白衣人潮不斷湧現,最後民陣公布參加遊行人士多達103萬人,香港警方公布數字則為24萬人。如果生活是詩,那麼詩勢必包含政治。回看過去,西方世界有波蘭詩人辛波絲卡( Wislawa Szymborska)寫過〈火車站〉、〈發現〉、〈越車〉、〈恐怖份子,他在看〉等政治詩;智利詩人聶魯達(Pablo Neruda)更是一位政治運動家,做過外交官,也曾在1945年加入智利共產黨擔任議員,而他的人生只有兩個重要主題,就是政治和愛情。就算在當下,聞名世界詩壇的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(Adunis) 、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、曾經流亡海外20多年的中國詩人北島,這些活著的詩人無不用詩句來表達政治立場。 反送中遊行,是首行動政治詩 詩,並不只是印刷品,並不只是文學讀物。詩可以做的事情,更不止是拯救孤獨的靈魂,詩是可以改變世界的。身為香港人,即使我已經移民台北,但我常常跟一些渴望移民的朋友說:「如果你深愛香港,這個事實就是無論你住到天涯海角,你都會被香港的人事物都牽動情緒。」我是如此深信的,你在香港沒有解決的憂鬱,那種憂鬱便是如影隨形的東西。 當你為一個深愛的人去寫詩,那過程其實不是放下,而是重新拾起。拾起的表面是記得,內裡是不想忘記。詩隱約地告訴你,那人於你心裡無比珍貴,即是那人是你痛苦的深淵;同樣地,當你對一個地方有了感情,那個地方也可以成為你的醉生夢死。記得我最初開始寫詩,是因為心中有話想說,慢慢發現那些話,是不得不說、是必須要說、是痛苦也要說、是接近死亡也要說。這次香港人勇敢挺身而起參加遊行,其實就是在寫一首必須說出口的行動政治詩,當中充滿了愛與激情,充滿了憂鬱氣味與實體影像,這些真實情感都增強了詩的力量,而且這首詩作將會被寫入歷史,被後世持續地讀下去。原來詩除了閱讀,也可以聆聽,也可以行動,因為詩最大的迷人之處就是無所不在,其介入形式無所不包。 面對政治,我不得不說,香港詩人以詩介入政治的作品並不稀少。詩人熒惑在雨傘運動期間便寫下一系列作品紀錄實況,及後出版《香港夜雪》;中生代詩人代表則有鍾國強和廖偉棠分別推出《開在馬路上的雨傘》及《傘托邦》;另外聲韻詩刊更加策劃及出版雨傘運動詩集合集《黃詩帶》,收錄多位詩人的作品,雖然印刷量不多,但這種默默耕耘更是令人可敬。當然,據我所知,還有不少香港詩人默默地為政治寫詩,這些詩可能只是在網上發表,沒有輯印成書,但詩的力量神祕而龐大,自會找到地方生長、延伸、開拓。

要不要一起患上「詩集病」

總是對跟書本有關的故事感到興趣,這是職業病嗎?

我想做你一朵玫瑰花

早上醒來,一如以往的早上,刻板的手勢,伸往放在床頭櫃的手機,按下無色無味的圓形按鈕,科技聖光打開另一片國度,我漫不經心地看,已經冷掉、或新鮮出爐的新聞短訊。這是我起床之前預先觸及世界的寂寞儀式。 擁有850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(Notre-Dame de Paris)發生嚴重火災,煙霧彌漫的畫面,隱約其中的屋頂,在法國天空裡慢慢倒下來。我心裡突然有種隱密的哀傷,無法言明,那種感受不是熊熊烈火,而是一種無比深藍的冰冷。我前後去過巴黎兩次,第一次去是以記者身分前去採訪,第二次是渡蜜月,那時才有機會真正欣賞這座教堂的美麗,還有踏進與教堂相距不遠的莎士比亞書店。 從新聞知道,教堂的一些重要文化寶藏已被拯救出來,但我沉默地想,法國人內心的傷痛將如何能被拯救呢。法國總統馬克宏(Emmanuel Macron)說:「聖母院是我們的歷史,我們的文學,我們精神的一部分,是所有重大事件發生的地方,包括瘟疫,甚至戰爭,這是我們生命的中心。」他的話是這麼絕對地正確,然而時間不會停止前進,我們只能期望,明天會更好。 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後,大家迅即想起法國大文豪雨果(Victor Hugo)的著名經典小說《鐘樓怪人》,但我已想不起這小說的來龍去脈了,倒是想起少女時期愛讀的《雨果語錄》——「一顆心靈的嘆息,能比一城的喧嚷道出更多的東西」或者是「衰老是從眼睛開始的」。 我們為何因為聖母院遭受大火摧毀而悲傷?這並非單純因為教堂是社會資本或文化資產,而是教堂跟人類存在著內在情感連結,即使教堂只是建築物,但不代表這座建築物沒有與人產生對話的空間與功能。就如一間獨立書店,能夠成為一座城市的重要地標或獨特風景,我相信並非因為書店擁有華麗裝潢,而是它成功建立的品牌及形象,是來自於書店的精神價值與理念、專業用心的選書、特別的陳列方式,還有更重要的事情——書店與讀者的交流。

書店死亡成就一種珍貴鄉愁

人在香港,身為詩生活唯一的股東,我並不經常到詩生活,但每次從香港飛到台北,繞過那些老情懷巷弄與文青式商店,再見這間藍色的小書店,我都會發現店內布置又有更多細膩動人的轉變。桌椅擺放位置的轉換,書架數目的增加,本來空空白白的牆上擺著台灣詩人夏宇的簽名海報,整個空間氣氛變得更溫暖、更實用和舒適。

冬天已到了,春天還會遠嗎?

一直相信,獨立書店能夠交給讀者最珍貴的東西,除了分享書本內容,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共振。詩生活是台灣第一家以現代詩為主題經營的獨立書店,但我更想像它是個能夠互相分享詩的溫柔空間,聚集熱愛詩的讀者朋友,迸發生活裡各種詩意,知識與想法交流。